1.关于桃花潭的诗句古诗
1、《赠汪伦》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蕲州送别易副使》
年代: 明 作者: 周忱
江头柳花白如雪,江上行人正催别。
欲把长条赠远行,荡扬花飞不堪折。
今年花飞犹去年,此时一去何时还。
含情再诵江淹赋,如在桃花潭水边。
望君重来在旦晚,愿君不道蕲州远。
君看柳絮若无情,犹自随风去还转。
3、《赠别郑秋蕃兼谢惠画》清 梁启超
桃花潭水兮情深千尺,长毋相忘兮攀此繁枝。(节选)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百度[引用时间2018-1-16]
2.李白送别泾县桃花潭体现送别之情的诗句
送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2.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5.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诗文解释】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词语解释】 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诗文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李白因受排挤离开长安,十年来游遍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广泛交结朋友,汪伦就是其中一个。这首诗写于诗人与汪伦离别之际。
汪伦脚踏地打着拍节,为李白送行。看到这种场面,李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当场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作为感谢。
这首小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
3.安徽泾县桃花潭是李白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地方吗
桃花潭在皖南泾县的西南一角,属青弋江上游、太平湖下泻之湖口,距南边的黄山风景区和西边的九华山风景区都很近。
史料记载,桃花潭沿岸数十里,原本桃花缤纷,绝无杂树,因名桃花潭。公元755年(唐天宝十三年),做了十三年县令的汪伦,退隐在桃花潭畔。
他不知从哪儿得知李白游历到了宣州,因此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也许对夸大的数字有天生的亲近感,一见到“十里”、“万家”这些名词,乐得李白立刻来到桃花潭。可是,当他来到这里一看,哪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过一潭清水、一个万姓酒店而已!找到汪伦,一番质问,两相交谈,三杯下肚,惺惺惜惺惺,才发现两个人原来都是爱吹牛搞笑的家伙,遂引为知己,相聚数月而不归。
4.李白写的关于桃花的诗词(要特别优美的)
小时候读李白的名诗《赠汪伦》,就知道李白曾经到过泾县的桃花潭,喜欢桃花潭。
长大后有幸分配在泾县工作,走近桃花潭,面潭怀古,凭吊“谪仙”的遗踪,才知道李白与桃花潭的关系与情结。 谁都知道,李白到桃花潭是被汪伦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引诱去的。
但是,如果李白不是和兄长闹了矛盾,断了财路,千里迢迢来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汪伦怎么有机会邀请李白?反过来说,汪伦没有机会邀请李白,李白不会自动往桃花潭,这就是李白与桃花潭的关系,也是桃花潭与李白的缘分。 汪伦邀李白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人的功劳,许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人就是万巨。
万巨乃万村始祖万鹏举之后。他博学多才,家财万贯,广有交游,人称“万夫子”。
万巨在京城赶考时不但与李白有过交往,而且听说他经济拮据,曾慷慨相助。只是他考中进士不愿为官,纵情诗酒,潇洒度日。
因此,李白很仰慕他的道德、赏识他的人品,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汪伦在泾川虽贵为县令,但与李白素昧平生,从未有过任何交往,只是倾慕他的大名与诗才,盲目崇拜他。
用今天的话说,属于“追星”。能不能请动李白,把他请到泾川桃花潭来小住数日,与自己一叙,是汪伦埋藏在心中的一个愿望。
一日,他把这个愿望悄悄告诉了与自己交情深厚的朋友万巨,万巨是个绝顶聪明之人,谁知他听后哈哈一笑:“这有何难,明日我修书一封,保管他不会拒绝,匆匆赶来”。万巨了解李白的为人,也深知他的脾性,故在信中不提别的,只描写泾川的山水景色和自然风光。
与此同时,他还给汪伦支招,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为诱饵,“引其上钩”。汪伦对于万巨的“点拨”心领神会、言听计从,于是差家丁星夜起程,速速赶赴当涂…… 一生好游、饮酒成癖而又重情重义的李白做梦也没相到信中有诈?哪能招架得住汪伦与万巨如此的策划与“忽悠”?见信之后,果如所料,他欣然前往。
李白到桃花潭后,一没见到“十里桃花”(“十里桃花”乃桃花渡也),二没看见“万家酒店”(店主人姓万也),但却哈哈一笑,高兴地留下了。这时在他的眼里,汪伦的热情就是“十里桃花”,万巨的真挚就是“万家酒店”。
这是任何绝妙的自然风光和再多的金钱也无法比似的。更何况桃花潭及周边的自然风光确实如“万夫子”所描写的相差无几。
于是,李白觉得这里的山好、水好、人更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和宾至如归的感觉。李白被桃花潭及周边的自然美景所吸引、陶醉,也被汪伦、万巨的真情所打动、折服。
“双份”的感动使他文思泉涌、妙语联珠,一发不可收。短短几天,李白就吟哦了数十首描写桃花潭景区自然风光,及赞颂与汪、万友谊的不朽诗篇。
李白一生游历的名山大川很多,但象这样在一个地方留下这么多诗篇,集中吟哦一地的诗篇达数十首之多的情况极为罕见,甚至是绝无仅有。可惜的是,这些诗篇不少后来遗失掉了,现在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区区十几首。
如《赠汪伦》、《过汪氏别业二首》、《早过漆林渡寄万巨》、《访万巨公吟》、《寻梅》、《扶风豪士歌》、《石壁山》、《涩滩》、《姊妹石》、《罗浮潭》等,其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因思万夫子,解渴同琼树。”
“梅花自是清奇物,不比凡花一样看。”“安得五彩虹,驾天住长桥。”
“姊妹双双恨未休,玉容永化石千秋。”“堂上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七里哪寻八里店?孤村唯有一桃花。”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民间不胫而走,广为传颂。
从此,桃花潭因李白的青睐而闻名全国、妇孺皆知,也因李白的赞赏而史册留芳、名垂千古;而李白呢,因桃花潭的濡润心灵更加充实,也因桃花潭的滋补生命分外精彩。 李白与桃花 李白在安陆十年期间,有过一段十分闲适的生活。
娶故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居家白兆山桃花岩下。春天,漫山的桃花开得绚丽娇艳,清澈的山溪在岩间自在地流淌,一首著名的小诗《山中问答》就在这种心境之下吟咏而成: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往后远游他乡的日子里,桃花寄托了李白对许氏无尽的思念。
《寄远其八》写道: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坐叹复相思。
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灭。
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白兆山漫山桃花,李白居家东侧有一座茂密的桃园。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记述诗人曾经在此赏花、宴饮和赋诗。
远行他乡与妻子饯别也是春季正浓桃花正艳。“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
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寄语其三》),异客他乡,天涯羁恨,李白睹物怀人,寄语许氏善护青春,留待重逢,字语间蕴含深情。
李白一生与桃花结有不解之缘。早在初离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返游”的时候,“桃花飞渌水,依然锦江色”(《宿巫山下》),桃花渌水是诗人对家乡的怀念,“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中山孺子妾歌》),桃花花色艳丽,自然可以比喻女性美丽的容颜。
“秀眉霜雪桃花貌,青髓绿发长美好”,《山中劝酒》一诗几位主角都是年高德。
5.赞美桃花潭的诗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
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
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
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
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