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评价柳永的词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
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
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
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
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
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是一个在背处发的小牢骚,但是他也没有想一想你怎么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词来发牢骚呢,他这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歌词的分量。
它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已经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这使我想起"文化革命"中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帮",被逼写检查。
但是他写出去的检查大字报,总是浆糊未干就被人偷去,这检查总是交代不了。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 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
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
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 年,直到他终于在4 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
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团烂泥。
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成语言:脱颖而出。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
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着闪光的才华。
有才还得有志,多少人进了红粉堆里也就把才沤了粪。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
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
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
2. 急求对柳永的评价
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苏轼曾说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不减唐人高处”。
王灼说他"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碧鸡漫志》)。
陈振孙说:"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
比较有分析眼光的是近人夏敬观的评语,他认为:柳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
这些是专门评价柳永的,比较有见地的褒扬,贬的很多,到了近代,评价才越来越高。
3. 有关柳永的资料及评论
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
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风流才子柳永的沉沦 评说柳永,不管你怎样看待,也得承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
李白有才气,苏轼也风流。若要也才子,也风流,且把才气与风流玩得出云入画,游刃有余。
恐怕李白与苏轼是难以望及柳永的项背。 柳永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不修边幅的小丑,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想起柳永,自然会想起那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仿佛看到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
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重湖映青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云树绕堤沙,有兰舟催发。斜阳里,寒蝉凄切。
满腔离愁的柳永正对着前来送行的两三个姑娘惜惜话别。泪眼看着泪眼,柳永低吟长诉:“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地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
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激情似火。
平仄声里,如杜鹃啼血,如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 也许是应了“文章憎命达”的条律,柳永的一生太倒霉。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
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落榜了,不好好反思自己,却要说皇帝没有发现自己,政府遗漏了贤才。
明明是一介布衣,偏偏要说自己是才子词人,是没有穿官袍的高官。特别让当局难以容忍的是结尾的一句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年轻人真有些狂。自己落了榜,不知丢人伤面子,还故作清高,换什么“浅斟低唱”。
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落榜后的后生写了几句调皮的诗句本没有什么。
问题是你不是一般的后生,你是柳永,你柳永的词凡是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歌,就有人吟。柳永不知自己的名字和词作已经覆盖了远近的市井巷陌,楼堂馆所;不知道那带有磁性的词句和清新的韵律已经征服了天下的歌迷和追星族。
更不知道,在某些阴暗的角落,有人在窥视他的行迹,有人在分拆他词作中的不安定因素。 几本关于柳词的书~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
仁宗反复看者,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真是 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
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对手太强大了。
被除名的柳永咽泪装欢,玩世不恭地扛着“奉旨填词”的御批招牌,浪迹江湖。深入歌楼舞场,堂而皇之地贯彻落实仁宗的圣旨,夜以继日地“浅斟低唱”。
这一招,也够毒。他玩得皇帝羞辱难堪,喘不过气。
“奉旨填词”的柳永,玩着御批的“浅斟低唱”,竟反打正着的玩成了走红的大腕级巨星,玩出了响当当的名牌效应。最难得的是,歌舞场的辛酸和旅途的风雨成就了柳永的不朽和宋词的辉煌,奠基了他独树一帜的悲壮人生。
这是柳永的大幸,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 秦楼楚馆,舞女歌伎,是个很资深又很敏感的话题。
达官显贵,正人君子们凭着权势纸醉金迷在秦楼楚馆,醉生梦死在舞女歌伎群中。因为权力,这一切都是合法的,应该的。
可转过身,回到殿堂、公馆,穿上官袍,带上乌纱,他们又以传统道德守护者的身份,污蔑,漫骂自己曾经作践过、蹂躏过的舞女歌伎,以显自己的文明儒雅,正人君子。柳永不同,也可能惟有柳永不同。
他以善良、真挚的同情心体察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他放下傲视权贵的“白衣卿相”的架子,以心换心,和舞女歌伎做朋友,以满腔的真情温暖那些冷冰冰的心、滴血的灵魂。在。
4. 简评柳永的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慢词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词人便是柳永。
而且,柳永还发展了词的俚俗性特征,使之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口味,开创了“俚俗词派”。柳永是宋词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
正是因为柳永的出现,才使宋词的创作走向更为广阔的道路。他的创作为宋词的发展展示出灿烂的前景。
慢词在词的发展史上是新事物,柳永词的特点,也集中体现在这个“新”字之上。“新”,是“新声”、“新腔”,是新的艺术,新的形式。
历代对这一“新”字,有许多记载和精辟的分析、评价。《苕溪渔隐丛话》卷一引《后山诗话》说:“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骨皮从俗,天下咏之。”
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说:“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函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说:“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
清宋翔凤在《乐府余论》中说:“慢词盖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
其后东坡、少游、山谷辈相继有作,慢词遂盛。”慢词“起仁宗朝”之说有误,但对柳永词的评价大体是得当的。
具体地说,柳永词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形式上有新的创造;内容上有新的开拓;艺术上有新的进展;语言上有新的变化。1、形式上有新的创造2、内容上有新的开拓3.艺术上有新的进展4、语言上有新的变化对柳永词的俚俗、直率、大胆,时人几乎持一致的非议态度,因为这与词坛整体“趋雅”的审美倾向完全相违背,与时人的审美期待心理相矛盾。
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晏殊的态度十分鲜明。其后,苏轼特意将柳永标举出来,立为反面靶子,努力追求一种不同于柳永的审美风格。
然而,正是这种“俚俗”、“尘下”和“鄙语”,才赋予柳永词以崭新的时代特征;也正是这种“俚俗”,才使得他的词在下层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并且受到普遍的欢迎。正如宋翔凤《乐府余论》所说:“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
虽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两宋时期,尽管文人阶层对柳永俚俗词加以贬斥,而平民百姓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事实上,文人阶层口头上虽然不断对柳词加以指责,创作实践中却或多或少都要接受其影响。在以后讨论各家创作时就会常常接触到这一话题。
当然,柳词并非全用俚俗的口语入词,根据内容的需要,他还善于提炼书面语言,善于融化前人的诗句入词,使他词的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性。柳永在词史上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
柳永词由于三点原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的喜爱:其一,语言俚俗浅近,易于被接受。《碧鸡漫志》卷二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后山诗话》称柳词“作新乐府,骫骨皮 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
徐度在《却扫篇》中说:“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宋翔凤《乐府余论》说:“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
柳永词首先被民间下层以及边疆汉文化修养层次较低的少数民族所喜闻乐见是不容置疑的,《避暑录话》卷下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就说明了其受欢迎的普遍程度。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柳词“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
即使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和社会上层,虽然口头上和理智上表示反对,现实中也掩饰不住对柳词的喜爱。仁宗在人前人后的两套作为,以及晏殊、苏轼等事实上是熟读了柳词却加以贬斥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大量创制新调,符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李清照《词论》说: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大得声称于世。”
在艺术欣赏方面,人们的审美心理永远是“喜新厌旧”的。最动听迷人、流行一时的乐曲也要逐渐被新兴的音乐所替代,柳永“新声”的出现,正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
其三,“艳冶”的话题,迎合了人们的性心理。《艺苑雌黄》说:“柳之《乐章》,人多称之。
然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媟之语。”张端义《贵耳集》说:“盖词本管弦冶荡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故使人易入。
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者终不绝也。”男女性爱是出自人的自然本性的,因此也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这类题材的作品便受到了无论哪个阶层、哪个时代的读者的普遍欢迎。
尤其是宋代都市经济繁荣之后,出现了一个古代的“市民阶层”,他们由中下层官员及家属与仆人、衙门吏卒、商人、手工业者、艺人、城市贫民等等组成,他们在工作闲暇、茶余饭后需要精神调剂,需要娱乐享受,而这个阶层平日最大最多的娱乐方式就是赤裸裸地谈论“性”话题。柳永词因此深得他们的喜爱,趋之若鹜。
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要尊重前人的遗产,也要一片真诚地对待新事物。”柳永正是这样做的。
他全面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传统并直接继承唐、五代词的创作经验,其中,他接受“花间”词人,特别是接受韦庄和李煜的影响更为明显。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说:“小。
5. 柳永的词10首附赏析
一、《鬻海歌》 作者:宋代柳永 1、原文 鬻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2、翻译 海边的盐民靠什么谋生?女不养蚕织布,男不耕种田地。 衣食来源又不足,靠的是用牢盆熬盐来交纳赋税。
每年的春季和夏季,海潮涨满海滨,潮水退了之后,搜刮含盐的泥土,堆积得大如岛屿。 盐泥经过风吹日晒,增加了盐味,然后在上面灌上海水,淋出盐卤。
淋成的盐卤比海水含盐度大得多,但与盐相比,还淡得多。所以盐民不敢停闲,需要入深山打柴。
明知深山有虎豹也不敢回避。照样日出而去,日夕而还。
船载肩扛,无暇休息。柴投入巨灶,炎炎发热。
从早晨烧到晚上,使海水变成雪白的盐,堆积成高高的盐垛。 从聚集成盐卤到熬制咸盐期间,因无盐可卖,无非靠借贷维持生活。
待盐熬成低价卖给官府得到的钱,首先要还债,借一缗往往要还十缗。 刮泥、淋卤、打柴、熬盐,这样周而复始,没有休息。
赋税还未交齐,私债又催逼不止。 为完成制盐任务,驱赶妻子劳动,使他们徒具人形,面黄饥瘦。
煮海的盐民何等辛苦!怎样使国家富裕而人民又不贫穷? 本朝没有一事办得不失当,但愿皇帝的仁爱广及到海滨盐民。 消除战争,停止盐民纳税。
国家无战争,就可减少开支,国君就有了余钱,就有能力罢免盐铁赋税。 太平盛世,宰相作用如调味的盐一样,可以辅佐国君,使国家再现夏商周的盛世。
3、赏析 此诗开头四句领起全诗,以“鬻海”为业而不事耕织的盐民引出盐民煮盐的艰辛;接着二十句写盐民在官租私租逼迫下过着的苦难生活,先是写劳动环境的恶劣,再写劳动过程的漫,加之服徭役的痛苦与官租私租的重重剥削; 最后八句是诗人的政治见解,寓讽谏之意。全诗结构谨严,层次井然,不同的艺术手法恰适应了不同内容的需要,卒章显志则体现了曲终奏雅的讽谏之意,读起来似奏章却不失诗味。
二、《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作者:宋代柳永 1、原文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翻译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
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3、赏析 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 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三、《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作者:宋代柳永 1、原文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2、翻译 我骑马在长安古道缓慢前行,秋蝉在高高的柳树上不住鸣。
夕阳在高外的远方渐渐沉落,旷野荒原之上秋天之风习习,极目四望旷阔天空幕帐四垂。 时光逝去永远不会再次回来,旧日的期望和约定何处去寻?寻欢作乐的兴致早已经淡漠,那些一起喝酒的朋友也散去,再也不像少年之时狂放不羁。
3、赏析 此词写深秋时节在长安路上的所见所思,上阕从秋天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下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作者之落拓无成作结。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堪称是作者悲苦一生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
四、《望海潮·东南形胜》 作者:宋代柳永 1、原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翻译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
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
6. 求一个古人评论柳永的一段话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意思很浅,应该LZ会懂吧?
算了,写一写。
有一回苏轼听他的幕士唱曲子词,乘兴问道:“我的词,跟以前流行的柳永之词,有什么不同?”那幕士答道:“柳中郎的词,只需要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板,低吟浅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就行了;而学士您的词,则要关西大汉,手指铜琵琶、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据说苏东坡听了此言,开怀大笑,认为幕士说出了自己豪放词与柳永婉约词的区别。
7. 柳永的介绍与诗词
简介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生平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4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屡造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
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与置评。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永的一生有对官宦生活的不懈追求。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
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第二次落榜后,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
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
仁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真是 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
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柳永的《醉蓬莱》事件激怒了当朝者,在这里不与详谈。
柳永词选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方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一作“凝眸”)。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享单。
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黄莺儿 园林晴昼春谁主。
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
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 无据。
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
当上苑柳农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雪梅香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
8. 文学家对柳永的评价
黄裳: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
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有感。
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张端义:自宣政间,周美成、柳耆卿辈出,自制乐章。②项平斋所训“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扣其所云,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
晁无咎: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唐人高处矣。苏轼: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柳奢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陈振孙:其(柳永)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叶梦得: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陈师道:(柳永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
王灼:(柳永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扩展资料: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永 (北宋著名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