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三日诗句赏析

关于中秋诗句赏析(关于中秋的诗句,还有赏析)

1.关于中秋的诗句,还有赏析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2.中秋节古诗词及赏析

1、最亲情的中秋诗词——《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2、最寂寥的中秋诗词——《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3.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

关于 中秋的诗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诗》)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4.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佳句(带赏析)

一、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

二、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译文: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暑气已退,天空明净;而秋色澄明,万物清丽。满天繁星的光彩都让给月色占了先,连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芒。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赏析:这首诗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三、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译文: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赏析: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四、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赏析: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五、宋·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5.中秋诗赏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

而前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此说与事实不符。

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不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

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

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

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

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

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

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

“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

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蝉娟”,月色美好的样子。

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

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

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

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词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词,到苏轼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

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2.这首词写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这一年也是苏轼出任密州的第三年。

词分为上阕和下阕,词中有中。

6.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加赏析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

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

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

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

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 暑气已退,天地清净,秋色澄明,万物清丽. 满天繁星隐藏了光彩,让给月色,金风水露反射出耀人光芒 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7.关于中秋节的古诗以及解释和鉴赏..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解】: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评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8.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

我国古代关于中秋节的五首经典诗词《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关于中秋诗句赏析

关于中秋诗句及赏析

1.中秋节古诗词及赏析

关于 中秋的诗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诗》)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皮日休(约833--?), 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2.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

关于 中秋的诗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全唐诗》)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全唐诗》)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3.中秋节古诗词及赏析

1、最亲情的中秋诗词——《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2、最寂寥的中秋诗词——《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4.关于中秋的诗句,还有赏析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5.中秋节的诗词及其解析

中秋节诗词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诗词——汉魏诗 1、古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古诗: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3、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中秋诗词——唐朝诗词 1.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李白: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6.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佳句(带赏析)

一、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

二、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译文: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暑气已退,天空明净;而秋色澄明,万物清丽。满天繁星的光彩都让给月色占了先,连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芒。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赏析:这首诗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三、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译文: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赏析: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四、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赏析: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五、宋·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7.中秋诗赏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

而前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此说与事实不符。

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不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

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

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

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

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

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

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

“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

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蝉娟”,月色美好的样子。

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

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

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

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词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词,到苏轼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

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2.这首词写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这一年也是苏轼出任密州的第三年。

词分为上阕和下阕,词中有中。

8.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

关于 中秋的诗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诗》)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9.要几首中秋咏月的诗和赏析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全唐诗》)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全唐诗》)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 "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宋诗钞》)米芾(1051--1107),字元璋,襄阳人。

官至礼部员外郎。能为诗文,尤长于翰墨,书法为宋代大家。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关 山 月李 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李 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夜 思李 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嫦 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八月十五夜月唐 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月夜忆舍弟杜 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 月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10.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加赏析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

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

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

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

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 暑气已退,天地清净,秋色澄明,万物清丽. 满天繁星隐藏了光彩,让给月色,金风水露反射出耀人光芒 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关于中秋诗句及赏析

关于中秋的诗句及赏析

1. 中秋节古诗词及赏析

关于 中秋的诗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诗》)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皮日休(约833--?), 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2. 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

关于 中秋的诗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全唐诗》)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全唐诗》)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3. 关于中秋的诗句,还有赏析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4. 中秋节的诗词及其解析

中秋节诗词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诗词——汉魏诗 1、古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古诗: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3、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中秋诗词——唐朝诗词 1.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李白: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5. 中秋节古诗词100首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诗词名句网在中秋来临之际特收集一些关于中秋的诗词名句供诗友赏析,有些诗句不一定完全写中秋,但一定含有月亮,如果没有出现月亮,那一定与月亮有关!呵呵!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齐已.《中秋月》)

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4、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月夜》)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11、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1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

13、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1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15、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6、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陆龟蒙.《中秋待月》)

17、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元好问.《倪庄中秋》)

18、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9、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晏殊.《中秋月》)

20、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1、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22、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23、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24、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25、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2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 (苏轼.《水调歌头》)

27、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希望能帮到您。

6. 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500字,要三篇

朋友,我在做任务,如果回答对你有帮助,麻烦给个最佳答案鼓励一下,谢谢!根据喜好自己挑选吧!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南斋玩月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齐已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中秋待月陆龟蒙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倪庄中秋元好问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中秋月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中秋登楼望月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西江月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文天祥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嗣布。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夜月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

7. 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佳句(带赏析)

一、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

二、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译文: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暑气已退,天空明净;而秋色澄明,万物清丽。满天繁星的光彩都让给月色占了先,连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芒。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赏析:这首诗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三、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译文: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赏析: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四、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赏析: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五、宋·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8. 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加赏析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

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

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

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

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 暑气已退,天地清净,秋色澄明,万物清丽. 满天繁星隐藏了光彩,让给月色,金风水露反射出耀人光芒 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9.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以及解释和鉴赏..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解】: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评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关于中秋的诗句及赏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中秋前三日诗句赏析

诗句

关于的名言警句(关于母爱的名言名句)

阅读(3241)

1、不要执着,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世界不会迎合你,地球不是为你转的,所以不要执着于拥有,连我们都只是红尘的过客,生是赤条条的来,死又能带走什么呢。(学会放手) 2、人生要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的接受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我们...

诗句

预录取有多大的几率录取(预录取有多大的几率录取浙江)

阅读(3301)

预录取是高校根据本身在各地的名额结合当地考生报考情况得出的,一般来说预录取分数线几乎就是实际分数线。当然也不是100%,有的学校名额分配有变动,例如2006年复旦大学文科在安徽没有招够,于是将剩余的名额给了理科,结果导致...

诗句

关于菊花的诗句有哪些(秋天菊花的古诗)

阅读(3229)

描写菊花诗句名句一瞥 ⑴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⑶ 待到...

诗句

表达心情的句子发朋友圈(发表心情的句子正能量)

阅读(2960)

1.晴天里有阳光,阳光总是充满温馨,相信有这么多朋友的厚爱和鼓励,晴天会永远阳光灿烂。2.天气挺好,阳光淡淡的,心情坏得正是时候。3.天气晴朗心情好一起出来赏花草。4.晴天的午后,夏日的阳光如水般音符一样灿烂的流动...

诗句

建筑工地质量标语大全(建筑工地质量标语大全 横幅)

阅读(3118)

文明工地宣传标语 1 1、质量是安全基础,安全为生产前提。 2、管理基础打得牢,安全大厦层层高。 3、打工在外不容易,安全首先放第一。 4、安全一万天,事故一瞬间。 5、防事故年年平安福满门,讲安全人人健康乐万家。 6、严格要求安全...

诗句

读书笔记摘抄10篇(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100字)

阅读(3799)

下面是我整理的水浒传的 读书笔记 摘抄精选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浒传的读书笔记摘抄1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做《水浒传》,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施耐庵。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古典长篇白话...

诗句

鼓励的话简短一句(鼓励的话简短一句英文)

阅读(3366)

9、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10、一齐走的兄弟姐妹是一种安慰,一齐走的兄弟姐妹忠告是一种激励,一齐走的兄弟姐妹鼓励是一种力量,一齐走的兄弟姐妹想念是一种愉悦。祝福你兄弟姐妹!11、贫穷是不需要计划的,致富才需要一...

诗句

生活图片 感悟人生(生活图片 感悟人生 壁纸)

阅读(2379)

说说2020心情说说感悟生活带图片 1、人生在世,短短几十朝,各人所经历的过程不同,则必然结果迥异。一辈子,一条路,一片天,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观点和心态也就随之改变。人最大的魅力,是永远保有一颗无功利的善心。善待他人,多一份...

诗句

表达思乡的古诗(关于思乡的诗句10句)

阅读(2269)

《冬日山居思乡》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云梦故城秋望》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梦...

诗句

如何骂人气死对方(用原耽骂人气死对方的话)

阅读(2684)

二、怎么骂绿茶能把对方气死 1.你女朋友真的好容易生气呀 你一定很累吧 还好,要是和你这么丑的在一起才是真累 2.你的冰激凌没有我的甜耶 怪不得你有糖尿病 3.我不是为了拆散你们,我是为了融入你们 家里不缺...

诗句

中秋节古诗大全小学(小学中秋节的诗句)

阅读(2429)

中秋节的小学古诗1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

诗句

歌颂母爱的句子(托物言情三个歌颂母爱的句子)

阅读(2421)

8、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静,和雅清淡;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回味无穷;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清幽秀丽,恬淡高雅。 9、母爱是温热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化心灵的彩虹。 10、母爱...

诗句

经典语录短句霸气(厚黑学经典语录短句霸气)

阅读(2812)

霸气经典语录汇总如下 1. 问天下谁与争锋唯我傲视苍穹。2. 霸气无双谁与谁,血染战甲凶魔煞,一人一刀仗天涯,凶名天下无与比,封刀种田清闲年,若有谁敢犯华夏,启刀穿甲灭满门。3. 一人若孤寂,灭掉业障气!昆仑泰山...